“万里桥西有草堂,百花潭水沧浪。” 成都百花潭久负盛名,杜甫曾为其赋诗(因水系变迁,现百花潭为清末重修——编者按)。百花潭公园也因其“古、文、静、雅”的风格成为游人喜爱的景点。
不过,近日,民情热线记者接到多位群众反映,原本清幽宜人的百花潭公园内,新开了多家酒吧、餐厅。文化底蕴不匹配。“百花潭公园是承载成都文化底蕴的一张名片,改造要慎重。” 有成都市民直言。
近日,记者前往现场进行调查。
许多餐馆
几乎每步行5分钟就能遇到一家餐厅,换杯的声音和油烟的味道。
3月8日、20日,记者两次来到百花潭公园。公园北门左侧是“道文汇·兰花园”。走进兰园,几乎看不到兰花,却能看到一排新装修的现代风格房屋,挂着公司的“问农”牌子。记者查询该公司官网了解到,这是一家主营农业和餐饮的公司。这一排房子的底层,有十几个包间。每个房间都有一张带转盘的大圆桌,还配有卫生间和送菜室。. 二楼是露天餐厅。一位保洁员告诉记者,他们可以在这里吃饭、喝茶等。另一名服务员拒绝了记者的采访
据来来往往的人介绍,“文桃汇·兰苑”几年前就有“川式盆景·兰苑”的招牌。不时陈列着许多植物和川味盆景,只是闲置了一阵子。“去年围建后,就成了现在的餐厅。” 常年在百花潭公园晨练的李阿姨介绍。
随后,记者来到雅竹园。据网上资料介绍,“雅竹园内翠竹林立,游于其中,有‘山重水复疑,柳暗花明又一村’之感。 “ 然而,记者在花园外几十米外都能听到推杯换杯的嘈杂声。走近一看,一家饭店出现了“人生苦,须做神仙”和“食流油”的牌匾。. 从假山到回廊,排列着二十、三十张桌椅,一侧的凉亭已经变成了玻璃围成的包间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该餐厅名为“
最让游客无法接受的是,成都著名的书园和汇园内设有餐厅和酒吧,这是取材于巴金名著《家》中的一些建筑。原为二进四合院,2004年被定为四川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今天,前金院内陈列巴金相关作品的展厅房间大门紧闭。后院成了白天提供餐饮,晚上提供音乐表演和酒水服务的“音乐之家”。附近居民冯阿姨告诉记者,惠远附近的湖边,很多以前种的竹子和腊梅现在都不见了。
记者从园区北门沿着主干道走到南门,几乎每隔5分钟就能遇到一家餐厅。小公园里至少有5家餐厅在营业,提供高品质的川菜、西餐、酒水等,餐厅菜品价格从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。例如,“农夫问”餐厅的菜单显示,一只“宫保(包)鸡”的价格为88元,而“音乐之家”餐厅的菜单显示,一大份“雷公鸭”成本158元。“消费比普通餐厅高,不敢轻易进去吃。” 凤姨说道。
“携程上说这是‘成都最古老的公园之一’,但这是哪里的公园啊?简直就像一条餐饮街!” 一位游玩百花潭公园的冯姓游客抱怨道。住在附近的徐女士告诉记者:“有一次吃完晚饭出去散步,刚进公园,‘农问’里就出来几个喝醉的男女,好像误入了一个公园。夜店。”
变形
规划中的文化交流中心在实际运营中更像是一家餐厅
百花潭公园为什么新开这么多餐厅?记者找到百花潭公园管理处,产业部负责人何攀接受了采访。她介绍,百花潭公园是成都市公园城建管理局的直属单位,每年由财政资金拨付,但这部分资金只够维持正常运营,无法支撑更大项目的转型升级。为对老百花潭公园进行改造升级,丰富公园经营模式,去年公园决定对百花潭公园兰花园等部分用地进行招标租赁,共计7315.18平方米,中标单位为负责日常营运及管理。最后,涵环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,
不过,记者在成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查询到的信息与该说法不符。2020年5月,成都百花潭公园发布资产租赁公告,明确:兰园等地的经营范围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交流体验、盆景生产销售、咖啡、简餐等。汇源的经营范围包括Ba金氏文学作品展厅、巴金讲堂、咖啡厅等。“农夫问”、“音乐之家”等消费较高的餐厅、音乐酒吧不在经营范围内。
涵环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和平解释说,“农夫问道”实际上是一个具有艺术展示和交流功能的文化交流中心;南熏阁还有展示四川饮食文化的功能,而不仅仅是提供餐饮服务。此外,园区还专门引进了成都西尔三曲艺话剧社,不定期在百花园为群众提供演出,弘扬川剧文化。
但3月20日,在“农夫文文”所在的院子里,除了楼墙上挂着几幅画,记者没有看到任何文化交流内容。李和平解释说,园区引入餐饮、音乐酒吧业态,一方面是为了配合芳林路酒吧街的转型升级;另一方面,老园区引入新业态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。“我们会不断优化调整,丰富内容。”
李阿姨不接受这种说法。她认为,这些餐厅与百花潭公园的历史文化毫无关系,而且菜品价格偏高。开店赚钱。”有游客质疑:“一些饭店挂着‘人生不易,必做神仙’等牌匾,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系?真是太养眼了。”
监管混乱
市民多次反映餐厅过于密集,园区管理方称“合法合规”
为什么计划中的文化交流中心变成了餐厅?据了解,根据协议,涵环企业营销策划有限公司需投入至少1300万元建设资金用于改善园区景观和功能,并可通过引入业态、集采经营等方式盈利。费用。
“目前,公司投资已远超1300万元。” 李和平透露,“经营压力比较大。”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一般来说,餐饮带来的现金流比其他收入更快、更高,商家必须盈利。“走样”在操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。
百花潭公园的管理似乎对这种管理“视而不见”。面对游客的质疑,何攀认为,目前推出的业态都是合规的。目前的经营形式符合《成都市公园管理条例》,经营场所的租赁也经过合法招标程序,由中标公司经营管理。对于“农夫问”的现状,何攀表示,目前还处于试运营阶段,仅提供餐饮服务,未来还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。
周边居民也告诉记者,他们曾多次拨打“12345”政务服务热线,反映百花潭公园内餐厅过多的问题,但百花潭公园管理处表示,这些餐厅“合法合规”。记者采访时,成都园区城市建设管理局产业发展处工作人员表示:他们目前还没有接到相关投诉。
不过,对于这种“合规”的解释,游客和周边居民并不认同。徐女士认为:“公园是全体市民的休闲活动场所,百花潭公园的过度商业化,不仅破坏了公园的历史文化,更影响了市民的公共利益。” 游客罗先生认为,园区内引入餐厅提供价格适中的餐食无可厚非,可以满足游客的餐饮需求,但百花潭公园内餐厅密度过高,消费过高一方面容易影响园区环境,另一方面也有悖于园区的公益性质。
记者发现,2013年,住建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》明确:公园是公共资源,要确保公园姓氏“公”,严禁开设会所、高档餐厅、茶馆等。严禁“园中园”等变相经营。
对于业态的引入,成都其他老牌园区都比较谨慎。成都市人民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邱小兵认为,公园建设和管理必须把公益性放在首位,把保障群众文化需求放在首位,不应追求一时的利益。尤其是对于有文化底蕴的老式公园,“宁愿步子小,也不愿改变公园的背景”。
采访园区管理人员后,3月30日晚,记者再次来到百花潭公园发现,与以往相比,“文桃汇·兰花园”内的兰花和盆景更多了。,再挂几幅国画。
扩展调查
做好园区分类工作,避免低端项目叠加,完善退出机制...
园区引入新业态
监管如何运作是一个新课题
百花潭公园内的餐厅如此之多,或许是政策的“擦肩而过”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:目前,成都共建有上千座公园。据成都市公园城建局官网公开信息显示,百花潭等已建公园年预算超过2000万元。
为丰富和完善公园功能,更好满足市民需求,“通过消费场景平衡管理和维护成本”,成都市出台多项政策,鼓励公园探索新的运营管理方式并引入新的业态。
为此,成都还编制了《成都公园(绿道)场景营造与业态融合指南(试行)》,明确鼓励公园引入文化体验、运动休闲、智慧创新、多元化餐饮等。严禁非环保、高档会所。
不过,记者走访了成都文化公园、浣花溪公园、望江楼公园、二仙桥公园、东湖公园、青龙湖湿地公园等公园,发现这些公园在节假日都会举办一些花展和民俗表演。文化活动,但茶馆、中式简餐、西餐、儿童游乐等传统项目多以消费业态引入。《指导意见》率先提倡的文化体验、体育休闲业态还比较少见。
“这说明相关‘指引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。”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、生态资源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彭培豪认为,园区引入新业态是新业态话题,但现在一些政策还没有做到分类、分步出台和标准化,对各类业务的设置比例和上限也没有明确规定,这给运营商很大的可操作空间。容易造成“变形”。
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江也认为,在引入新业态时,对于“文化+餐饮”等模糊领域的管理问题,建议出台相关《指引》补充文件,尽量减少政策不明造成的“盘剥”。“弹性管理”的现象让园区的“探索”不断优化。
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旅游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齐晓波认为,城市公园引入新业态首先要进一步分类。公园可分为保护公园、休闲公园和娱乐公园。保护型园区要减少业态的过多引进;休闲型公园,在呈现自然生态的前提下,可以植入一些休闲业态;娱乐型公园在展示景观、营造休闲环境的同时,也以游玩消费为主。
同时北京夜总会鸭店,齐晓波表示,园区内部业务布局应注意两个重点:一是不得违反公共性原则,一味追求经济效益。二是避免千篇一律的低端项目叠加。要结合园区自身特点、区位面积、周边环境等,选择有创意、有特色的项目,既能成为园区特色景点的亮点,又能带动消费热情。此外北京夜总会鸭店,要完善退出机制,整顿不合理经营项目,不能改造达标的要坚决拆除,坚决制止非法占用绿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