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夏天,北京第一家卡拉OK厅——“游歌歌厅”出现在东郊。 消失了40多年的商业舞厅在北京重新出现。 随后,卡拉OK歌厅迅速遍地开花。 到1995年,新增歌厅等文化娱乐场所1400余处。
放眼北京,歌厅无处不在:大饭店里,饭店里,宾馆里;
起初,歌厅没有包间,人们去的时候点歌在厅里唱歌。 后来逐渐出现了带有包间的歌厅,称为KTV。 (1992年8月16日《北京晚报》第5版《北京KTV小歌厅兴起》)
1992年8月16日《北京晚报》第5版《KTV小歌厅在北京兴起》
在卡拉OK歌厅,一般是晚上十点以后“好转”。 起初,市文化局规定歌厅不得营业到晚上十二点以后,后来逐渐放宽到凌晨两点,经特批,甚至可以一直营业到凌晨三点。
这无形中将一些北京人的夜生活延长了三四个小时。 过去,晚上七八点钟,商店都关门了,人们吃饭、看电视、躲在被窝里。 很多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人受不了晚上的无聊。 对于很多文化娱乐生活贫困但又热爱唱歌的北京人来说,歌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去处。
可以说,这些歌厅对于活跃当时北京的夜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 在90年代初期的全国文化市场工作会议上,北京多家歌厅被评为全国先进。 (1993年12月11日《北京日报》第6版《夜访北京歌厅》)
1993年12月11日《北京日报》第6版《夜访北京歌厅》
但卡拉OK很快发展成为一小部分人的高消费。
高档KTV收费高得惊人。 最便宜的要1500元左右,贵的要四五千元一晚。 要知道,这是 90 年代初期的价格。
“门槛低,灯火通明,歌舞厅要对外开放”的报道反映了人们的心声。
看看1995年在东四南大街夜总会唱K的单子:1314元! 其中2罐可口可乐76元,一瓶可口可乐矿泉水28元,一罐啤酒45元,一壶红茶78元,一个果盘198元,另加15%的服务费和包房费。 (1995年11月27日《北京日报》第2版《歌厅的价格为什么不能“限价”》)
1995年11月27日《北京日报》第2版《为什么歌厅的价格不能“限价”》
自 1995 年以来,卡拉 OK 走下坡路。 到2000年,北京70%的歌厅已经关门。
有人调侃说北京被查几家ktv,去卡拉OK消费,等于打开钱包里的“卡拉OK”,老板笑“OKOK”。 娱乐方式越来越多,卡拉OK卡拉OK终于不行了
2000年,旋律KTV登陆北京,将日本大众K歌厅的新形式带到了北京。 后来北京被查几家ktv,钱柜、银盒、喜乐地、音乐之声等一大批KTV场所相继开业,主流消费群体变成了普通人,宣告着北京KTV从小众走向大众时代。
什么是“批量销售”? 其实翻译成大白话就是——便宜。
、、Sound of Music等都有约5000平方米的“小包包”,可供四五个人使用。 白天每小时39元,晚上100元。 钱箱里,根据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,价格差别很大,比如周六早上每小时45元,下午每小时79元,晚上6点到8点每小时99元,每小时195元。从晚上 8 点到 12 点。 便宜很多,而且这里的早餐、午餐和晚餐都是免费的。
2002年,市民一家七口去KTV唱歌,吃KTV免费自助午餐,共计178元。
大众KTV一出场,顿时迎来了火爆的场面。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,等待包间的消费者总是在大厅里堆积如山。 在《旋律》中,甚至出现了要等上五六个小时才能拿到轮子的场景。 开辟从上海到北京战场的钱柜,2001年10月在北京开张,没想到开张第三天就爆满。 (2002年7月22日《北京日报》第11版《北京KTV:从小团体到大众》)
2002年7月22日《北京日报》第11版《北京KTV:从小团体到大众》
但大众KTV的好景不长。 2015年2月1日,曾经炙手可热的钱柜潮外店关门歇业。 这是两年来千贵在北京关闭的第三家门店。 (《北京日报》2015年1月29日第10版《老牌KTV遭遇“中年危机”》)
2015年1月29日《北京日报》第10版《老牌KTV遭遇“中年危机”》
说到底,让实体KTV“吃不消”的,大概是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飞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,各式各样的手机K歌软件。 天来K歌、唱吧、全民K歌、爱唱、好唱、歌手联盟……只要有网络,打开任何软件,想唱就唱。 在科技的帮助下,唱歌的门槛越来越低。 即使是五音不全的人也不能与歌唱隔绝。 (2017年8月18日《北京日报》第15版《兴趣社交导致手机K歌回潮》)
2017年8月18日《北京日报》第15版《趣味社交引领手机K歌回潮》
从歌厅,到KTV,再到各种手机软件,北京卡拉OK的发展可以折射出北京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。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,文艺手段的风格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,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空前增加。
(史料:新京报组图文库、北京晚报新视野)
制作人:佟树全、黄玉英、侯莎莎